媒体聚焦

集团地址

德阳市千山街三段87号
咨询电话
0838-2552880
【旌阳融媒】全国政协委员苏华:“四轮驱动”助力职教发展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2-03-07 11:20    阅读量:0

旌阳新闻


政协委员调查研究不仅需要“脚沾泥”,更需要“扎猛子”“潜深水”,才能真正了解民情,传递真实的民声。在过去的一年里,苏华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一名教育工作者,处处心系职业教育发展,认真思考,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全身心倾注职业教育科研。


1_副本.jpg

近日,记者在德阳外国语学校的实践教室见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他正在为即将召开的2022全国“两会”做提案调研。在学校实践教室里,同学们有模有样地插花、切菜、打蛋,认真学习职业技能,苏华与同学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未来规划。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职教现状: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大 易遭遇“卡脖子”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苏华说,我国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不能适应新时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需求。

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只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约3000万,缺口率达48%。

“高端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受制于人,高端芯片长期依赖进口,有的企业陷入‘要卖包子先种麦子’的被动局面。”苏华说,他在上海、苏州等多个地方调研发现,由于缺乏高端的技能人才,在一些关键零部件上,我国企业常常会遇到国外企业“卡脖子”的情况。

4_副本.jpg

5_副本.jpg

如何破解“卡脖子”现象,如何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如何突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苏华表示,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轮驱动,校企协同育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谱写出中国制造的和谐乐章。因此,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职教建议:扩大职教本科规模 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苏华建议,要优先遴选符合条件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成职教本科学校,加快推进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本科学校转型,积极鼓励独立学院转设,建设一批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中央财政和各省市地方财政要共同承担地方院校向职教本科学校升格、向应用本科学校转型的经费,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生经费财政拨款应达到普通高校的1.5倍,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

职教建议:技能考试成绩权重提高到50%以上 招生范围面向中职学校招生

苏华提到,要完善“知识+技能”考试办法,将职业技能考试成绩权重提高到50%以上,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应直接面向中职学校招生。国家每年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占比,应按照当年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之比确定,职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应逐年提高,最终实现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在本科招生计划上大体相当,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读职业院校。在关键领域、重点行业要实施“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计划,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6_副本.jpg

职教建议: 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 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苏华说,要坚持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联盟、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校企要联合组建科研技术服务团队,为行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成果转化等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实现技术技能创新重大突破。要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企业和学徒补贴政策,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和相关税费政策,加快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大突破。

7_副本.png

职教建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苏华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和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同心同德“大合唱”,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涌现更多中国好制造、中国高质量、中国大品牌夯实基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8_副本.jpg

苏华表示,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托,也时刻谨记“没有名誉委员,只有责任委员”。未来,他将永不懈怠,认真履职尽责,紧跟时代、紧贴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考察调研,形成更有分量、更有特色、更有温度、更有见地的社情民意建议和提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曾妮